成果简介: |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是我单位承担的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文件号:清科〔2019〕24号,题名:《胸痛3D急救模式的建立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9082420456713。国外研究表明:区域胸痛中心的建立,并在区域范围内以胸痛中心为依托,在基层医院建立胸痛急救网点,形成分级救治与协同救治相结合的地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体系是提高严重胸痛疾病的有效方式。从2011年发表《“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到2016年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的成立,我国胸痛急救正逐步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构建安全、有效、经济的急救模式势在必行。 2、研究目的与意义:急性胸痛具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特别是心源性胸痛,及时、准确地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心源性胸痛患者合理、及时、有效的救治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跨地区、跨医疗机构、跨学科,根据胸痛的急救特点,从时间、空间、医疗技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层分级管理。本课题研究适用于我市的、以胸痛中心为依托的时间-空间-医疗技术三位一体的3D急救模式对D to B时间、远程传输比例、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使我市胸痛急救规范化、流程化,确保胸痛病人能在“黄金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病人近、远期病死率、伤残率及提高临床预后、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3、主要论点与论据:常江华(2018)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STEMI患者急诊救治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对STEMI患者采取胸痛中心模式流程进行急诊救治,能明显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周欣荣(2018)等研究表明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可有效的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前救治效率。陈树鑫(2018)等探讨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运行后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显示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的运行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胸痛病人的急救效率。 4、创见与创新:1)、本研究表明,成立胸痛中心后的采用胸痛3D急救模式下的D to 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患者住院时间短于成立胸痛中心前的胸痛常规急救模式(P<0.05);3D急救模式下远程传输人数多于常规急救模式(P<0.05)。说明胸痛3D急救模式的建立与应用,可以有效改善胸痛患者延误救治的难题。2)、胸痛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我市地域面积大,人口多,但整体经济及医疗技术水平较为薄弱,胸痛救治网络此前处于空白,急性胸痛患者高效诊治的能力较弱。本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的实际,成功建设了区域性胸痛中心,使本区域的严重胸痛患者可就近得到高效救治。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1)、通过建立以胸痛中心为依托的时间-空间-医疗技术三位一体的3D急救模式,我院诊治胸痛病人特别是心源性胸痛病人的能力大大提高,年急诊PCI例数由成立胸痛中心前的80余例提高至目前的200-300例,先后通过了省级基层版及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的认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由于样本量有限,相关统计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本研究只统计了STEMI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这两个近期预后指标,而未统计患者发病一年后心功能、全因病死率等远期指标,故不能反映出以胸痛中心为依托的3D急救模式对胸痛患者远期的影响。 6、历年获奖情况:无。 |